
每到国庆科元网 ,新能源车充电排队总免不了要上头条。
在今年,自驾出行达到近年来的高峰。自驾出行达18.7亿人次,高速公路车流量日均突破7000万辆,新能源车约1400万辆,这么大的规模与车流,要想在高速服务区充分满足充电需求基本不可能。

目前,多个高速服务区纷纷开启“叫号充电”维持秩序,就像餐厅排号吃饭一样。从不少网友通过社交平台反馈,9月30日晚间至10月1日凌晨,在进出北京、杭州、武汉、长沙以及广州、深圳等热门城市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内,新能源车充电桩前出现了长时间排队现象,12点半排队抢6个桩,等待时长在1至4小时。3个小时没充上电是家常便饭。

有车主称自己排到了60多号,“都睡醒一觉了,还没轮到。很多新能源车主连空调都不敢开。

新能源车平常市区通勤是真的很香,每公里电费1毛左右,每天通勤50公里以内的,400公里续航的纯电都能轻松应对,然而,将新能源车放到国庆期间的长途高速路上,掉电特别快,堵车时开空调或暖气,电更撑不了多久。

油车节假日也要排队,但胜在效率高,不会太久,但电动车即使快充,最少也要半小时,一旦排队充电,那等的时间就没谱了,这时间差在高峰期被无限放大!
那么这多年一直无法解决的节假日高速充电难的问题,症结在哪?
从数据来看,到2024年底,97%—98%的高速服务区已建桩,约3.3万—3.5万个高速场站充电桩在运行,截至2025年8月,中国充电设施约1735万台,其中公共桩约432万台,同比仍在高速增长,达到37.8%。不管是充电桩的总量,还是充电桩的功率,还是充电桩的增速,中国都已经世界最顶尖水平。
但碰到假期,高速路上充电难,依然是无解。原因在于,面对高速巨大的车流,能不能把充电安排明白是个难题,节假日长途驾车集中在同一时段、同一路线,而且车流是从沿海往内陆方向走,但我们的充电桩往往是沿海集中、内陆稀疏,与假期出游流向不完全匹配。
其次,高速服务区高功率直流桩占比不足,站级并网容量成为瓶颈。
为什么高速服务区不愿意多建高功率快充桩?原因是这个充电站的投资成本巨大,建一个快充桩动辄几十万,回本周期长得让人绝望。时间错配,假期“单峰、单向”需求远高于平日,投资若按峰值配置则闲置率高。
其次是电网压力科元网 ,节假日集中充电让电网负荷陡增,有些老旧服务区根本扛不住,不少高速服务区的部分老旧充电桩功率衰减,标称120kW实际只有60kW,“快充”变“慢充”。
最后是技术标准不统一,不同车型的充电协议五花八门,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电动车充电接口不一致,导致部分公共充电桩无法使用,进一步加剧了长途出行中的不确定性。
其次,车企纯电续航400公里以下的入门级车拖了后腿
车企这边也不能置身事外,虚标续航问题不算新鲜事。有男子吐槽续航670公里的结果跑200公里没电了。

要知道,在今天,续航400公里的纯电车依然大量存在,在市区,充电桩多,400公里续航够用,但在高速,400公里的续航,算上续航虚标与缩水等问题,打个7折,也就是280公里左右,一旦堵车在高速上,那种焦虑可想而知。

此外,有消费者吐槽,为啥有了800V,国庆高速路充电桩还要排队叫号?
今年国庆前,多地服务区已提前布局充电服务升级。如河南省交投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在京港澳、大广、连霍等省内重点高速的60多对服务区内,新增投运超过1400根充电枪,重点服务区均配备有超充桩,全省高速超充骨干网基本形成,部分服务区采用华为全液冷超充技术最高充电功率可达600kW,实现 “一杯咖啡时间满电出发”。
广州、重庆、福州、乌鲁木齐等城市也在推进“超充之城” 建设,其中乌鲁木齐计划年底建成300座超充站,在主城区形成3公里 “超充圈”,实现城市面状、公路线状、农村点状的超充网络覆盖。
在今天,800V超充技术已进入快速发展期,很多新车型通过全域高压架构和超充电池实现充电15分钟续航500公里的突破,显著提升用户补能效率。

但问题,依然有很多品牌在拖后腿。现在某些品牌入门车型还是400v,甚至还有全系都没有800v,这给消费者跑高速制造了太多的痛苦。往往有车主400V车型占用800V超快充桩,造成资源浪费。
每年国庆,似乎总有增程车排队充电被吐槽的情况,在今年也不例外,增程车天然的短板在于,其电池容量相对较小,以及充电系统和充电桩的输出功率限制。导致其充电速度较慢,即使超充充电桩的输出功率较高,也无法快速充满电池。

在一些服务区,很多增程、混动汽车也在排队充电,引发纯电车主吐槽,充电更慢的增程车充电时间几乎是纯电车的两倍,这意味着纯电车车主的续航焦虑加深,对排队时间的预估要延长一倍。

因为增程车油耗特别高,用油太贵,自然能省则省,这其实也暴露了增程车可油可电,其实在消费者实际使用中,用油的选项在绝大多数的场景被排除了。

下高速补能,是化解充电难问题的有效法子,但善于规划路线的人不多
很多经常跑高速有经验的车主,每逢小长假,他都会在车友群分享“下高速补能”的经验。

按照今年的情况来看,很多人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四个小时没有充上电,如果他能下高速充电,情况会极大改善。一般在高速出口的两边,不出三公里就有充电站,人少而且还便宜。在充电的时间,上厕所,休息与用餐的时间都已经足够。

所以要解决1400万辆新能源车跑高速充电难的问题,首要问题就是车主自己要会规划,而不是一窝蜂随大流扎堆服务区排队。
当然,在今年,叫号服务的推出是一大改善,而对于高速服务区其实还可以提供一项服务,就是在服务区醒目位置给出指示牌,指引车主就近下高速找最近的充电站的路线,这样就能分流服务区的压力。
有网友透露,其国庆从广州去湖南,充电完全没毛病。充电桩非常密,只要随便找个沿途县市下高速,快充桩多的是,充起来很方便。高速排队充电,这是没有规划好的锅。
结语:
解决高速充电难的问题,一方面是需要让高速公路充电设施的运营吸引资本进入,多建快充桩,增强充电效率,把沿海多、内陆少桩的情况拉平,以多元化充电设施的盈利模式来打破时间错配导致的闲置问题。其次,车企在入门级产品的布局上要跟进整个时代的变化,400公里续航已经跟不上时代需求,要进一步推动电动车企业使用800伏充电平台,使用高倍率的电池,把充电时间进一步压缩。
对于服务区来说,也要靠调度,提前算准流量,全链路增加信息化,把充电桩实时信息与高德、百度等共享,到站前排队号与动态引导至次热门站,或指引分流消费者下高速就近充电路线,对消费者来说,学会规划路线,别死磕高速服务区,学会下高速找桩,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总的来说,未来打造集储能、光伏、充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站,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,这可能是解决充电难题与盈利平衡的最优解。
x作者: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
华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